中国皇家菜博物馆 二楼文化展示区【皇家膳房探秘】
膳房,是为帝王备膳的厨房,周天子时代已有设置。封建社会帝王饮食属宫廷机密,故膳房不为外界所闻。清康熙二十三年,皇帝亲笔御书“膳房”字匾,以示器重。乾隆时,膳房规制繁复程度登峰造极。
饮食文化是相当复杂的人类社会现象,与人类文化几乎所有门类有着不同程度的关联。清代皇帝饮食的食事规模、礼仪建制、管理模式、文化积淀等均超越前代,但膳房设置却鲜有文献文字记载。本馆在研究帝王饮食文化的同时,依据零散的史料与故宫现仅存的膳房建筑,不断探揭膳房秘密。在紫禁城建成600年之际,首次于国内揭开“膳房”面纱,还原清宫膳房部分场景,再现皇帝用膳仪式和膳房特殊功能,如膳房的“荤天井”、“御厨腰牌”、“传膳队伍”等史实,进一步充实了皇家饮食文化内容,增进了人们对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了解,给宾客带来了新景点、新看点、新吃点及新体验。
第一个探秘点
故宫御膳房坐南朝北一字排开,内设一百多眼灶。每道菜都需要在单独的灶台上制作,每个灶台上有三个人,每个人担任不同的工作,其中配菜的人员最为重要。每到准备御膳的时候,先有打杂的对各种原料进行捡挑洗净,经内务府派来的笔帖式检查合格后,交给配菜的,配菜的将各种材料按照膳单上的原料进行处理,配上相应的调料,经笔帖式的检查后,由掌勺的进行烧制。“养心殿御膳房”设有:庖长2人,副庖长2人,庖人27人,领班拜唐阿2人,拜唐阿20人,承应长20人,承应人44人,催长2人,领催6人,三旗厨役57人,招募厨役10人,夫役30人,这部分人为“承应膳差人”。
大家到这里可以看到呢很多,就感觉过去我们在电影电视上看到的很多都是一样,但是不然,为什么说跟电影电视不一样呢?有几个点,大家可以看到,一灶三个锅,一个是炒菜锅,一个是蒸锅,一个是加热的锅,这个灶叫抽风灶,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抽风灶。那么前面这个是回风灶,回风灶呢都是一灶三锅,他可以独立,也可综合使用,回风灶呢要靠风,风怎么来呢,是要靠风箱,大家端开锅可以试,一个风箱(我们的风箱是百年以上的风箱),一个风箱可以保证三个锅都有风,这三个锅也可以同时蒸,也可以同时煮。但抽风灶就不一样,抽风灶呢一个是炒菜锅,一个是蒸锅,一个是预热的锅,他两个的灶不同就在这,然后呢我们炉灶呢有几个秘诀,靠什么呢,靠三道,有三个道,大家看到的有“火道”,首先有火道,火道时通过烟囱抽的火道,这个锅串这个锅都能穿过去,叫火道;然后呢有风道,还有烟道,烟道干什么呢,就是我们前面摆的这些菜时候呢,前面菜都是热的,要起到烟道起到加热的,风道是要送风,火道是要联通,烟道是起着菜品加热的作用。
这个队伍就是一个齐备完善的队伍,指定到那个宫用膳,有传膳队伍背着桌子,因为皇上不提前告诉在哪里吃饭,不能在哪个宫里提前去摆,会有几张桌子拼到一起就是一张,我们只展示其中一张,然后后面是上菜的队伍,这个队伍呢是很齐整很美的一个团队。
皇帝用膳为了防备在食物中下毒,采取“试膳牌”(也称试毒牌)来检验一下是否有毒,方敢入口。那么试毒牌是什么样子呢,试毒牌下方有一个叉,插在食物里,如果有毒第一时间在画叉的地方就可以看出来。
御厨们和所有在宫里当差的大臣一样,下班后也是各回各家,并不居住在宫中。按制度,每一个御厨都会配备一个腰牌,这个腰牌是进出宫的凭证,分为阴阳两面。阴的一面御厨拿着,阳的一面放在宫门,进出宫时阴阳一合,便可证明身份了。这些腰牌上记录了详细的信息,诸如姓名、年龄、高矮、胖瘦,以及一些样貌描述等。这就像我们现在的身份证一样。